返回列表

2017丨只剩下科技,将会怎样? -国际云顶yd4008

发布时间:2017-01-20

科技帮助人类脱离自然的束缚,也加剧了相对的不平等,冲击了我们的信仰,最后还可能消灭现在意义上的人类,会是这样么?似乎这已经是不用人类讨论了,喜不喜欢也已经没有关系,虽然是人类发明了科技。


我用几个画面串起对2016年的记忆,很多时候我们只负责观察:
alphago战胜李世石,虽然机器人、人工智能早已在很多领域战胜人类,比如早就有跑得比人快的机器,在国际象棋上也早就胜过人类,由于围棋变数更多更加复杂,这么快就被机器打败,还是很让你开心或者不安;对于中日韩的很多喜欢下围棋、懂围棋的人可能还有另外一番滋味,原先我们赋予围棋黑白世界的很多意义还存在么,棋道之类的意义是什么,只是一堆计算方法而已么,有点失落。意义是什么,意义就只是我们自己的编织,我们诸多的思维也只是我们基于长远记忆的反射而已?

负利率。16年的某个时候,全球一度有将近10万亿美元的负利率资产,银行放在中央银行的钱,中央银行要向银行收惩罚性的利息;以前只有相对通胀的负利率,现在这种银行和央行之间的名义负利率是挺颠覆的,现实生活中名义的负利率是不会出现的,负利率就是你向别人借钱,别人给你利息,其实这个不会发生,也没有发生,别人把钱自己留着不借就是了。名义负利率的出现意味着某种政策的穷途末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形成的某一种循环已经破产:在现在通行的选举模式下,过度承诺,跟随民意成为当选的前提,当选以后任期有限,只能继续跟随、满足民意,都是职业经理人角色定位,几乎没人敢于引领民意,在经济上就是一遇到困难就刺激,财政或者货币政策,印钱、撒钱成为最常规手段,救急用的变成常备药,终于不再灵验,并且自然产生另一个恶果,过度宽松必然引起各类资产价格的飙升,有产者处于有利的位置,进一步扩大贫富差异,是为今年以来欧美呈现的问题的根源之一。

延伸的另外一个有趣的话题,是不断起伏的资产价格还是一本书、一首歌、一部电影或者谆谆教诲对三观的潜移默化影响大,现在很多人一辈子的奋斗可能都抵不上旁边另外一个人,啥都跟你差不多,就是比你早买了一套房,然后你俩就恨不得出现永久性差异,在巨大的洪流前,个体似乎是那么的渺小。 

很好奇为什么现在那么流行各种刺激经济,可能确实源自不同的认知,大萧条时代的救急药变成常备药,一定和国民财富创造的认识有关。有人认为财富创造就是土地 劳动,后来有人再加上技术等;也有人认为财富可以分为投资消费出口;前者政策可能会倾向于鼓励生育、教育等,后者现在看就变成不断刺激,最主要就是印钱;日本经济是一个先行者,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各种药方试了将近30年,效果乏善可陈,日本经济仍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但是前景依然不明;30年已经是一代人的时间,不知道如果那时候开始就努力改善人口结构种种,今日光景会否有所不同就不知道了。日本经济就是一个政策的试验场,很多国家10年20年以后会在今天的日本找到未来的影子。

认识决定出路,今年有一场发生在两大教授之间的有关产业政策的大辩论,结果可想而知,当然不可能有人全胜,虽然大家认可的结论都是如果怎么样的条件下就怎么样,但是这不能抹去辩论的价值,很多理论都是从简单的逻辑起点开始推导出有点偏执的结果然后放松假设,就像费里德曼说所有通胀都是货币现象,争论很大,不妨碍它的振聋发聩。今年资本市场上还有很多有价值的辩论,比如公司治理等,希望这些理性的研究、辩论有助于创造更好的规则,道的层面的思辨能够带来执行层面的进步。

两部电影。非常凑巧,几年前李安和冯小刚分别导演了少年派和1942,今年又分别导演了比利.林恩和潘金莲,那一年他们很凑巧一起讨论了关于吃和饥饿的问题,今年他们又一起启发我们思考“看到的现实就是真的么”,我们只是看到了我们希望看到的比利.林恩;最后你才发现李雪莲一路的执着的原因并非你一路以为的。

看到的就是真的么,今年还真是个问题;英国脱欧和美国总统选举中的民意调查最后都错了。事关沉默的大多数和政治正确,有个段子很说明问题,我不喜欢这个段子,英雄人物的人格需要尊重,在一风景区,一个纪念民族英雄的地方,有人说,只有岳母才干得出来,旁边的人听了以后无语,说话的人是显而易见的无知,但是知道的人选择了沉默,可惜你听到的是无知的少数;有一次在电视上,有一位民科在大喷他解决了诸多困扰人类的物理学问题,有一个科普作家当场跳出来,指出他的离谱,受到了诸多人的责难,说他对民科不尊重,科普作家说如果让持显而易见的错误观点的人到处乱喷就是对真正科学家的不尊重。遗憾的是,通常更多的人选择了沉默,沉默的成了大多数,因为不愿意表露自己政治上的不正确,“耻于让别人知道自己要投票给川普”可能有很大的普遍性。于是很多民调在开始的样本上就出错了,应用这些做决策的人也就错了,失败了。很高兴看到现在的大数据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价值大打折扣,挺好,这样手工炒股还可以继续。

一股一票和一人一票,今年很多公司和西方国家都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两者还挺有对应性:

公司治理和西方国家治理演变的对比
小作坊小企业对应小城邦
企业主和经理人合二为一对应贵族统治
公司制企业对应现代化国家
控制权和经营权分离对应权力制衡
职业经理人对应公务员
一股一票对应一人一票,都是少数服从多数

遇到的挑战都是职业经理人或者迫于任期的压力,或者承诺的压力,逐步失去了使命mission,然后就也没有了vision,无法引领,只能跟随,穷于应付短期。

但是就公司的发展而言,已经出现了新的变种,一股一票已经不再是必然;并且在很多领域和公司获得了成功,硅谷的很多公司比如fb、google等都不再实行一股一票,国内一些海外上市的公司也采取了类似的结构,阿里上市的时候把这个问题公开化,变成一个公众议题,但是当时似乎是争议很大,但是经过去年以来的万科和格力的各种投票,不知道现在的语境是否已经变化;今年以来内部人控制的话题重新回来,这个源自青木昌彦的一个原先特指转轨经济中国有企业经理和工人在企业公司化过程中获得相当大部分控制权的现象的术语,青木昌彦本人的研究似乎更多的不是试图去设计最优的公司控制结构和经理激励合同,而是试图理解公司治理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现在的语境下显然内部人控制是一个贬义词,并且基本上把职业经理人的规则内的强势基本都认定为是内部人控制了,把这一概念扩大化了,华为是一个卓越的企业,尊敬的任总相对他的控制力和股权是不是也是内部人控制呢,这样的内部人控制大家觉得也没啥不好。

在经济领域的探索已经开始,但是一人一票显然不可讨论,但是不意味着没有挑战。如果我们回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变史,一人一票的历史也不长,在被认为是楷模的美国,有色人和妇女获得完全的投票权也只是不久的事情,可能很难接受,但是一人一票你也可以理解为生产关系的一种,其实也是生产力水平决定的。问题是现在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趋势还完全支持这种制度安排么,可能有巨大的挑战。

人类历史如果从某一个角度看,可以抽象为人类为了自身的繁衍生存,在和大自然搏斗的过程中,衍生出一套观念包括文化、宗教、组织、族群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存服务,中间次生一些人类内部的竞争,不少时候内部竞争甚至于超过了人类和大自然的搏斗;内部竞争很多体现为观念的竞争,但是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认为某一种观念更加有利于人类的发展,南北战争高尚的废奴背后是北方工业需要劳动力和市场的影子,从奴隶社会到封建再到资本主义,都是为人类脱离自然的束缚而做的探索和努力。所有这些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美好和丑陋其实评判的标准大多都是怎样更加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至少是这样的幌子,尤其在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比如中国文化中的忠孝节义仁义勤劳节俭、佛教、基督教中的诸多教义都可以理解为圣人对于当时人类生产力水平下对于人和自然,人和人关系的一种最优解的尝试,有很多现在仍然适用(有些可能已经不再适用,比如过度节俭可能抑制消费,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以前节俭有利于渡过波动也有利于资本积累),因为现在人类依然面临很多当时同样的问题;但是现在遇到了人类以前似乎都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

以前基本成立的“人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可能大大削弱,这会对我们以前形成的奉为当然的很多观念带来根本性的冲击,包括自由平等民主,计划和市场等;大致上我们可以认同,人类自己设计的很多制度、价值观出发点都是服务于生产,服务于人类挑战自然(过程中衍生出人类内部竞争),生产水平提高以后,很多基本观点是服务于人类本身;在现在之前,即便是现在仍需要大约50%的人参与工作才能维持目前人类的生活水平,未来可能只要10%甚至1%的人参与工作就可以养活全人类,那时候会怎样?怎么分配成为唯一的问题?这是从来没有过的问题,那些决策者还会像现在这么在乎人自身的价值,比现在更加在乎或者不在乎,这是一个问题。比如希拉里在竞选的时候就贬川普支持者为失败者、美国低收入者和低学历者,这可能就是决策者不小心的真心表白吧。人类自由在经济上的价值下降,保护自由更多只有道义价值时,还靠谱么?

在现在的社会下,自由民主平等会不会也出现了类似的金融上不可能三角?在自由的假设下,由于禀赋的事实上的差异,在自由交易的过程中,一定会形成差异化的结果;民主简化一下是一种少数服从多数的议事规则,平等就是一人一票;资本主义社会在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虽然有所不均但是大部分还是帕累托改进,也就认了、忍了;但是后来生产力水平确实提高很快,从总量平均的角度大家都已经应该可以吃饱甚至吃好,但是现实是由于自由下自然形成的不平等使得有人吃得很好,但是有人没有吃饱,这时候民主平等将开始发挥作用,用选票对自由产生抑制;现在发生在欧美的大概就是这个情景,我们不知道自由重要还是民主平等重要,因为出发点不同结论会不一样,但是从文艺复兴启蒙以来人人平等已是不用讨论、不可讨论的,平等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但是现实是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确实会加剧事实上的不平等,虽然促进了财富总量更快增长。接下来民主平等必然会抑制自由,这似乎是在民主平等不用讨论下的唯一解。不过现在看,可能延伸出另外一个不可解的是,如果某一族群的生育率远远超过其他所有族群,那么这一类人靠生育能力就可以占领全球,自然抑制其他的自由,这是最好的制度安排么,大家真心准备好了么?

今年诸多的礼崩乐坏,基本验证了并不存在一种一成不变的最好的制度安排,各自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道路并根据自己的进步不断进化就挺好,关键是不能锁定进化的可能。和投资一样,刚开始投资的时候觉得很对的事情,多年以后发现很可笑,其实可能都对,当时自己就处于那个阶段,现在已经不是当初的你。

今年公投特别多,动不动就公投,是一种进步,也是反精英的一种,以后理论上估计可以做到你今天应该吃什么都可以公投一下,但公投不一定能够得出最优解,苏格拉底就是被公投处决的。今年让人明显感觉到人类理性之光的是瑞士全民无条件发钱公投失败,瑞士人民还是挺厉害的,估计很多地方同样的投票估计就过了。很多邻国境界远未到瑞士的高度,但是非要跑得比瑞士快,他们的胸怀和情怀超过了他们的承载能力,结果就麻烦了。在自媒体领域相当于是一个极端的测试,谁都可以几乎随便发言,但是听者很难甄别真假、有用无用,但是它会影响你的判断,这是一个很恐怖的事情,是乌合之众还是kk说的大众智慧、网络社区,集体智慧是增进还是降低,区别可能也就在一线之间。

人类的观念是可以塑造、改变的,并且现在看速度会比以前快,技术快速进步下公司的力量凸显,大量拥有先进技术,深刻影响人们生活习惯的大公司对于大众的影响前所未有,可能超过了其他组织形式的影响,我们很多时候是周围环境的产物,决定周围环境的一支重要力量就是大公司为代表的资本,他们的力量比你想象的大得多,它无形之中决定或者影响了你吃什么看什么等等,比如他可以让你多看这个电影或者少看那个电影。美国大选期间,100多家主流媒体只有一家公开支持川普,这是他们的自由,显然这些主流媒体是被某一种力量统一操控的,他们决定了让大众看什么,这是在标榜思想竞争最自由的地方出现的。

今年最让我震撼的一张照片是

undefined

小扎从一群带着vr眼镜的人群边上走上舞台,这应该是某个发布会,无意之中很有寓意,未来人类的大脑的运作会不会就是这样,又看了一遍黑客帝国和机器人总动员,很佩服这些文艺工作者这么多年以前就拍出了如此前瞻的电影,脑后插管,人工智能,真的到这一步的可能现在看似乎已经不是可不可能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的问题,大脑获得联网功能和外接数据处理能力加上机体上的加强,智人阶段就结束了?估计人类的各种欲望都通过虚拟增强现实解决了,但是有一个大脑中枢,是类似上图的小扎一样的一个人还是一台超级机器呢?可能就和机器人总动员中的人类一样生活在欢乐的海洋中,无忧无虑,只是都在机器人在安排下,自由意志已经不再,船长的觉醒可能也只是现在的人类美好的愿望而已;现在人类的奋斗都只是那时美好的记忆而已?那时候还有贫富差异么,还是会更加巨大,有钱的可以直接上更高级的芯片,里面啥知识都有,还是人已经无差异了。这样是不是很无聊?

几乎在同一个时代,世界上出现了孔子、佛陀、基督等大思想家,很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很多教义是相通的,整整影响了我们几千年,说明当时人类在不同的地方大致相同的阶段出现了大致相同的困惑,现在虽然很多超自然体系的东西已经被科技的发展击破,但是他们的诸多教义仍然无所不在的支撑着我们的世俗社会;现在新情况新的困惑出现了。从红山文化到仰韶文化,出现了阶级,然后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孔子的学说出现了,现在又是一个新的巨变时代,是开开心心地让数据、计算接管我们的自由意志么?

科技昌明、进步的神速和人类行为习惯、模式转变的慢速存在矛盾,今年的诸多种种是一次集中的反应,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力量打破了各种超自然的力量,人类脱离了温饱的限制,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自然资源的束缚,人类自由达到了新高度,从古猿到直立人我们花了几百万年,再到智人我们又花了几十万年,智人基本脱离自然的束缚也就几百年的事,现在我们会变成生物机器人一类的物种么,越变越快,适应是个问题。

这些都是长期的臆想,和投资也没啥关系,那个时候估计货币也不用了;还是回到现实吧,做好投资还是挺有意义。

我们向前看几十年,我们现在习惯的很多东西其实也是不久的事情,会不会只是一个循环的一部分?80年代被记住的外国名字,里根、撒切尔、朴正熙、皮诺切特、蒋经国等这些都和市场化等关联在了一起;后来过渡了奥朗德、奥巴马等,现在开始流行普京、特朗普、还有一堆在欧洲跃跃欲试的右翼分子。市场经济、全球化是过去一段时间的基调,现在至少已经遇到大问题,因为贫富不均,全球化没有解决内部的分配问题,所以才有曼彻斯特的人和伦敦金融城的人对脱欧态度的不同,美国铁锈地带的人和纽约加州的人对候选人选择的不同;现在适当强调公平可能是基调,效率可能是第二位的了;我们受益于效率为目标的环境就变了,可能需要歇一会等等公平。我们是过去这一个轮的受益者,现在环境在变,各国都在尽量满足国内的公平,必然会带来国际之间合作的减少。

人类行为很多时候是环境的产物,至少可以确定地说环境对于人类行为模式有巨大的影响,按照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人类演化过程,人类共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来自非洲的露西祖,但是各大洲的人最后形成的制度、行为模式天差地别,不同的变量主要就是环境;这在投资上也是一样,很多年以前,西方引入的投资理论都告诉我们要不择时,其实那是人家长期牛市数据的处理结果,最近10多年择时的因子作用可能已经上升了很多,巴神基本不投资科技股、大量投资了和美国人们消费等相关的股票,其实那个年代那些行业就是美国高增长的行业,后来科技成为更大的增长引擎,情况就有所不同了;我们的市场也是,最近几年来看,某一类股票受益于供给受限、鼓励并购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叠加转型,其他类型公司灰头土脸的情况下,获得了长期的超额收益;更长一些的时间跨度来看,我们现在的主力人群都充分享受到了过去三十年自由市场主义和全球化的红利,利率整体上持续下行的红利;未来还是如此么,并不一定。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年末到处裁人,很多头等舱卖经济舱价格的创新已经破产,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大公司占据了数据,占据了有利地形,移动互联一类的格局已经差不多定了,下一个大的创新还没有出现;同时经济在复苏,投资者结构在悄悄地发生重大变化,逐步规范下的低波动率市场是投资者结构调整的最大催化剂;我们这一代人亲历的利率长期下降趋势已经遇到问题。

如同婴儿开始喝奶的时候,以为第一口奶就是奶的味道,长大了以后才会知道,那只是味道的一种而已。投资确实只有一种,未来价值的现值,各种流行都是外在的味道,外在可能有很多,但不长久,都是周期现象。

股票率先去了杠杆,然后地产收紧了,最近债券也开始去杠杆,金融自娱自乐的收缩,对于实业从中期来看是非常正面的,尤其对于真正的实业家。过去几年实业的进步还是有不少,且不论华为们的突飞猛进,在传统制造领域比如国产车,在占据将近一半乘用车的suv市场上,销量前三已经都是国产车,前十已经有六家是国产,并且在中级车领域出现成功突围迹象,汽车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意义更甚家电、手机。

经济在复苏,否则无法完全解释这么多产品的价格在上涨,大幅上涨,市场自然的力量已经在过去四五年中淘汰了很多体质较差的参与者,前期银行每月的信贷将近60%都给了地产行业,制造业的信贷可得性降到了极低的位置,也促进了市场的出清,未来需求可能只要波动一点点就会带来价格很大的波动,剩下的企业业绩还会有波动,但是波动的性质已经变了,他们考虑周期以后还会挣很多钱;中国的需求和日本欧洲很大的区别是我们还是可以刺激出波动的,他们已经类似于咸鱼,我们的刺激效率虽然有所下降,但还是管用,比如以前需要一块钱投入带来一块钱产出,现在可能需要两块投入带来一块产出。

经过将近五年的休整,这一轮结构性的调整很可能已经见底,已经完成了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切换,未来还会有向中低速切换的时候,应该是一段时间以后的事了,这一轮势大力沉的回调,从gdp增速8-9%到6-7%,考虑价格因素名义值波动更大,从11年二季度的将近20%下降到15年三季度的6%,年均下降3%左右,基本淹没了过去几年周期性的波动,因为两者不在一个量级上,但是周期性波动是存在的,并且从财政货币政策周期上明显的体现出来,同时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也已经从59%回落到56%,已经远远低于四万亿刺激前的低点,涨价-挣钱-增加资本开支的循环重新启动是可以部分期待的;另外地产投资由于欠账太多,过于悲观也没有必要;财政刺激是现在全球的流行,也没有必要太悲观。

站在5年的时间跨度来看,我们可能都低估了市场自然的力量,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在一两年内可能受制于其他规则,但是最后他还是发挥作用了,以至于我们在他真发挥作用的时候又不信了。

周期复苏是确定的,但是复苏的力度过高估计也不现实,因为12年开始的流动性充沛的周期可能已经结束,12年是个分水岭,很多脱实向虚从此开始,现在要脱虚向实。

undefined

虽然还有很多的不确定,短期看事情在向好的方向变化,同时大家的预期也逐步趋于合理。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剩者为王的时代正在到来,股票投资最后投的还是企业盈利,短期经济在复苏,中期不再那么宽松限制了新产能的投放,都是有利于在位者。有一天会发现,即便经济增速下降 ,短期需求的减弱中期来看远远抵不上投资减少带来的竞争格局的改善;伊利的收入增速11年26%以后就是10-14%的增长了,但是他的市值的75%是13年以后生长出来的,11年公司净利润率是4.8%,今年前三季度是9.5%。格力11年以前三年净利润率是6%左右,10-11年收入增速是40%,12年开始再也没有超过20%,净利润率上升到了12%以上;市值的三分之二是12年以后生长出来的。茅台12年收入增速40%,13年开始没有超过20%,14-15年几乎没有增长,净利润率差不多稳定,12年底以后他的市值也涨了一倍,从低点开始是两倍多。归根到底我们投的企业盈利,除了收入驱动还有很多别的因素影响的竞争结构决定的净利润率,竞争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了,剩者为王。

2017,周期性复苏、货币宽松周期不再、虚的再见、改革推进、剩者为王;主要的不确定可能来自外部冲击。


网站地图